新媒《海峡时报》8月14日文章,原题:美国改变对中国的错误看法,是双方回到正轨的途径。文章摘编如下:
1972年,基辛格博士为中美关系正常化铺平了道路。然而美国连续三任总统却不断对中国施压,甚至将两国推向“擦枪走火”的边缘,导致已年过古稀的基辛格博士在其100岁生日期间到访中国,尝试缓和目前中美的紧张关系。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美国政客在三个方面错误看待中国崛起:
首先,作为现时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既不会崩溃,也不会征服世界。虽然中国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令其与 1989 年经济奇迹结束时的日本有相似之处。但是当时日本经济并没有停止增长,直到其人均GDP与美国趋同。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现在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如果说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有什么擅长的话,那就是正在为国民规划一条从低收入到高收入发展的路线。
彭博经济预测,中国经济会在2023年逐渐衰退,同时政府将实施足够的经济改革,以确保未来十年有平均4%的年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在2030年初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但不会取得实质性领先。不管怎样,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与中国将是同步前进的竞争对手。这意味着美国将不得不重新调整其长期对华政策。试图在中国经济疲软时要求中国让步来获得优势。而现在特朗普、拜登所做的那样是行不通的。
其次,是美国对中国政府的错误认识。这些年来美国政府对中国的立场越发强硬,但无论其施加的压力如何,中国的内部更多的是持续稳定而非其希望的出现变化。从香港到新疆乃至西藏,中国政府一系列措施让美国无计可施。若美国不重新制定符合双方利益的对华政策,有可能导致美国政府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譬如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上得不到中国的支持和配合。
第三,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源于自身的强大,而不是美国政客所认为的对美国的“窃取”。
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驱动力很明显:当初十亿人口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实现巨大规模经济的能力。发展起步较晚意味着需吸收更发达经济体广泛使用的技术,推动对国内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另外中国政府也发挥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对美国企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其股东不断要求盈利增长。资本的欲望使他们有强烈的动机优先考虑到中国投资,他们更多考虑短期回报而不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随着供应链转移到中国,美国发现自己离不开中国。是中国的问题吗?当然不是,中国政府没有强迫企业这样做。
美国政客抱怨,中国为了自身利益而操纵汇率,中国政府“操控”人民币徘徊在低汇率的区间,令其产品对美国消费者更便宜。但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其国内工资水平仅为美国水平的3%。人民币在低汇率区间并没有对美国造成损害。
所以,美国应该自我反省,将更多重点放在改变激励措施和国内竞争力上。正如中国在过去40年所展现的那样,自力更生,自强自立能摆脱经济困境。
编译/迪巴拉 202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