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昨天,举世瞩目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十六3名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十五航天员乘组“太空会师”。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六号,从无人到载人、从空间交会对接到空间站建造,中国航天员共29人次、18人完成飞向太空的任务。是怎样的力量一次次托举起中国航天员,又是怎样的精神支撑中国航天一步步走向苍穹?
神十六载人飞船发射场试验队总指挥何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4年来,变化的是中国航天已经进入空间站运行发展阶段,不变的是老一辈传承下来的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一代代航天人培育的基因;作为执行此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国出征的经历,是航天精神又一次生动淋漓的体现。
航天员景海鹏已经57岁,此前三次问鼎苍穹,为什么还要再进一步?他回答:“作为一名航天员,执行飞天任务、出征太空是我的主责主业,就是我的工作。”在第三次完成飞天任务后,尽管岗位有过变动,但他始终没间断严格的训练,以保持随时出征太空的最佳状态,每天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是标配;70多本飞行手册、操作指南,成千上万个指令,更是烂熟于心。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坚决不会放弃;只要中国航天需要,就坚决不会推辞。7年如一日的“自讨苦吃”,让他再一次成功入选神舟飞行乘组,并第三次担任指令长一职。
中国首个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为了掌握手控交会对接的本领,经过上千小时的训练,终于成为“太空穿针”的高手。中国首个载荷专家桂海潮,同样没有空中飞行经验,第一次离心机训练,他感觉胸腹部被牢牢压住,每一次呼吸都有撕扯的感觉;在一次次的磨砺和指令长高标准严要求的传帮带之下,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表示:“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
超乎寻常的成绩背后,是超乎想象的艰辛付出。三名航天员不同寻常的飞天之路,折射出一代代航天人脚踏实地、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从第一次进入太空,到第一次太空漫步;从拥有自己的“太空之家”,再到不同乘组“会师”太空……每一段太空历程,每一次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都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结晶。
超越自我是不懈追求,迎难而上是职业担当,坚守奉献是高贵品质,报效祖国是毕生信仰。这是航天人的精神世界,也应该是各行各业共同追求的人生境界。航天员们逐梦星辰大海,也是在托举国人殷殷期盼的航天梦想。期待他们在太空不断标注中国航天发展的新高度。